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 10月, 2019的文章

《跟任何人都可以聊得來》心得

圖片
與不熟的人聊天對我來說曾經是一件對相當困難的事,除了害羞不敢開話題之外,也總是不知道聊什麼,畢竟對方不一定與我們處在同一 個 年齡、背景、環境下,相對的能聊的內容便有限。在摸不清出對方個性的情況下,往往難以判斷該用何種方式攀談,擔心過於活潑、主動,會讓對方感到壓力,而太文靜、保有禮貌,又會讓對方覺得你很難聊、不夠親切 ,這樣難以拿捏得當的狀況,常導致聊天過程 中參伴 著尷尬的氣氛 。 然而 隨著年齡的增長, 參與 過 不同的社團、活 動,面臨了許多需要 社交 的 場合 後 ,漸漸 懂得如何與尚未熟悉的人快速建立關係,如何在彼此之間找尋共同 話題, 也因為不同成長階段的練習,我現在才具備著與人聊天的能力。 即使如此,我認為人與人之間還是存在著投不投緣的問題,因想法上或個性上的差異,使得我們偏好與 和 自己 興趣、 喜好 類 似的人相處,理所當然那些與我們差異甚大的人, 就不見得可以聊得深入。 會閱讀 《 跟任何人都可以聊得來 》 這本書就是因為存在這樣好奇, 懷疑真的有那麼神奇的方法能夠跟那些與我不投緣的人聊得來嗎? 而 書中確實提供了諸多與人閒聊的技巧,告訴我們什麼樣的方式能夠打進團體核心?怎麼樣能使對話得以延續? 作者利用文字將無形的談話技巧描繪出來, 並以實際的例子幽默且具體的展現運用時機。 其中 一 項我認為簡單且實用的技巧是「多用我們, 先喊先贏 」,「我們」這兩 個 字可以營造出「一體感」,讓聽者覺得跟我們有所聯繫,便能將雙方之間的感受距離拉到最近 ,好像共同在面對一件事一樣 。 這個技巧在我寫文章的時候常用到,為了能與閱讀的人更拉近關係,我都會以「我們」代替「你」,我想讀起來的感受應該比較親切,也不會有命令或是太強烈的感受。 若是 我 將此篇文章 第二段 倒數四句的「我們」換成「你」,或許讀者 就會因為覺得這段文字過於肯定,而感到不舒服。 另外,書中提及的一個例子也讓我有所感觸,當我們被人稱讚時,往往 會害羞的 手足無措,不知該如何回應,或者因為從小 接收到 的觀念 教導 我們要謙虛,所以客氣的說沒有 啦。但這樣的反應,等於貶低了對方的 鑑賞 力,而我也因為不習慣被讚美,總是犯下這樣的錯誤而 不 自知。後來,去美國玩了一個月後,發現他們都很欣然的接受他人的讚美,然後再將讚美回歸到當事人身上。如同書上 所說的 , 讓對方知道你很開

《30堂帶來幸福的思辨課》心得

圖片
        生活中接近所有的事都牽涉到思考,思考幫助我們辨認是非,權衡事情的輕重緩急,判斷較好與較壞的選擇。透過思考面向的不同,每個人會產生不一樣的見解、觀感、想法。大多數時候,我們因為主觀的概念或經驗,而認為自己是正確的一方,並且以更高的標準來對待相反意見的人,又或者無法看出自己所認同的對象,有什麼行為矛盾之處。 書中將這樣的心理狀態稱為「偽善」,偽善與個人的誠實與否無關,通常是在不自覺的情況下顯露出這樣的矛盾不一,因為人天生就是自我中心的。然而,我們的心理思維會技巧性地將這些行為合理化,使我們能正向的看待自己,並且找尋正當的理由來說服自己並沒有錯。例如:竊取公款的會計,或許會告訴自己那是公司「欠」他的錢,他為公司付出了多少,公司卻未付給他應有的待遇,這樣的思想,便是他用來逃避真相的合理化藉口。 我們須釐清人的思維本身就存在著缺陷,若是我們不主動調整,完全順應著內心的慾望而行動時,那思考的路徑便會出現問題。對於事情的偏見、刻板印象則會使我們走向固執、堅持己見,並且在思想有矛盾之處時,認為自己的想法合乎情理。雖然我們的思考不可能毫無紕漏,也不可能完美無缺,但我們可以試著漸少錯誤,而這樣的改變是需要透過練習來慢慢進步的。 用日常生活中的瑣事來訓練思辯能力是最唾手可得的機會。每天審視自己,努力覺察自己思考中不自覺的缺陷,發現那些矛盾之處,並在思考層面做出調整,以理性的立場來做歸納與改變,才能有所成長。站在他人的立場也是書中提及能使思辯能力更加完整的一環,好的思考者會從對立角度來評估事情。有時候,與我們想法相左的人,知道一些我們還未曾了解的面向,而透過站在對方的觀點,才更能拓展我們的視野,獲得新的方式來看待同一個問題。 我們這一代,大部分的同學都支持同性婚姻與其相關法案,認為不管是誰都有愛與被愛的權利,甚至用行動支持同性婚姻。但在與父母討論到這方面的議題時,卻發現父母認為這是一種病態的社會,同性戀是一種病,並且會對未來的生育率造成影響。這樣雙方思想的對立,往往會引發一場爭吵,最後不但沒有人願意妥協,更可能對家庭的和諧產生大程度的傷害。我認為若是能照書中所說的,先試著理解父母的看法,了解是什麼讓他們產生這樣的見解,真正了解對方所想後,即便與我們的觀念有極大衝突,我們也才有立場去贊同或反對,且憤怒、生氣的情緒或許就會降低許多。 這本書能夠提升我

《刺蝟的願望》心得

圖片
早就過了愛看童書的年紀,因此剛開始讀這本書時感到有點吃力,伴隨著些許的疲乏與懶散,甚至覺得過於無聊只挑偶數頁閱讀。書中描述著主角刺蝟想寫信邀請其他動物到家裡玩,卻因過多的擔心,將信改了又改,最後還是沒有寄出的勇氣。在閱讀的過程中,我反覆思索這故事蘊藏的寓意,到底是要勸勉我們不要過於在乎旁人的眼光,勇敢做自己,或者是不要杞人憂天,隨緣的過生活或許會有不同的結果。 最終,我認為這本書想表達的或許不是直接且強烈的「不應該」怎麼做,而是以敘述刺蝟的想法及心境轉換來讓讀者體悟,並或多或少的投射在自己身上。以我自己為例,我看到的是刺蝟希望自己能做些什麼,好讓別人更喜歡他一點,所以他想要做一個蛋糕來讓他們開心,但每個動物卻又有自己的喜好,有些動物喜歡泥漿蛋糕,有些喜歡青苔、鹽水或柳樹蛋糕,刺蝟不可能一一滿足所有動物的要求,最後只好打消做蛋糕的念頭。 就如同大多數的人一樣,很希望被肯定、被喜歡,不斷努力的讓自己變得更好,期望有一天,別人會因為我們所做的努力而更接納我們。但當我們那麼努力的在尋求認同感和歸屬感,盡力的維繫好人際關係的同時,可能又會產生另一種擔心與矛盾,如果那麼拼命的去改變自己,讓自己變成眾人所喜愛的模樣,那我們還是原來的自己嗎 ? 我想這就是每個人需要拿捏、取捨的地方。 目前的社會風氣傾向要我們「做自己」,因為亞洲相較於西方社會來說更注重群體生活,大部分的人容易過度在乎旁人的想法與眼光,擔心自己太特別、太突出會讓人反感,所以在團體中往往是配合的角色,而不敢表達自己的意見。這樣的模式長久下來造成多數人很少認真思考自己真正的想法,對於社會議題、團體活動總是順應著他人或是大環境走,沒有實質的參與感。這時「做自己」的觀念就變得相對重要,強調每個人的獨立與獨特性,不壓抑真實的自我,勇敢表達自己的每一面向,並且接納自己與眾不同的特質。 當然,若是過度的做自己,而變得一意孤行,完全不在乎別人的意見,在群體中無法做到互相尊重,則可能會產生被排擠或是被討厭的情況,因此要釐清,做自己的同時,也應該要懂得理解與尊重他人。 有許多人與書中的刺蝟一樣,太在乎他人的眼光及想法,而無法勇敢做決定,將寫好的邀請卡送出,也像刺蝟一樣,在有想法的時候,因為顧慮的太多而舉棋不定,最後索性放棄。我認為,適度的為人著想、在乎旁人的感受是很好的優點,但若能在做自己與尊重他人之前達到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