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上了癮》心得




感情往往不是當事人能控制該如何發展、如何停損以及如何放下的,就因為如此的難以捉摸,才有其迷人之處。當然,也因為它的難以掌握,有太多變項,才會如此複雜,難用一套模式處理每段感情的細節。而在談感情的過程中,我們或許會做出一些使另一半受傷的行為卻不自知,例如情緒勒索、過度付出、逃避依存等,這接行為或多或少都會影響到雙方對感情的緊密度,而《愛,上了癮》這本書中將「愛情上癮症」分為四個類型,用十三對男女的真實案例,來說明這些症狀可能形成的原因。

最令我好奇並想要詳細了解的是共依存症,它的通病有:需要感受到自己被需要、 想當救贖者、無法棄之於不顧、常常將自己的問題擺在最後、無法看清事實。作者透過三個角度剖析共依存症者背後的心理因素,第一項為「分離與獨立過程的失敗」。在嬰兒時期,父母如同孩子的奴隸,只要一哭,便會為孩子換尿布、餵奶、關心他的不適,這個時期的孩子會認為父母等於自己,無法區分兩者各為獨立的個體。直到某天,父母開始要求孩子自己完成某些事,不能總是依賴父母,這時孩子會開始了解自己是獨立存在的,在這個階段中,若是父母沒有在「適時的放手」與「回應和包容」之間達到平衡時,就可能使孩子感受到被遺棄。此階段的失敗會影響到孩子往後的人格發展,轉而不停的對外尋求關愛,彌補童年無發從父母身上得到的愛的缺憾。他們也因為害怕另一半遺棄,不願再度經歷童年失去愛的感受,所以即便另一半是狠心的戀人,也會竭盡所能地維繫這段情感,用忍耐和退讓的方式讓感情得以延續。

第二項為「偏頗的愛」通常發生在家庭機能不健全環境下的孩子,諸多因素迫使他們必須在家庭中求生存,為了得到想要的東西,而發展出適合自己的生存模式。例如扮演「開心果」的孩子,為了減緩家庭緊張的氣氛,努力維持逗趣,將自己的負面情緒隱藏。而「問題兒童」則是以一些反社會行為,抽菸、逃學、打架來吸引家人關注,使家人暫時停止紛爭,同心協力解決孩子的問題。這些順應家庭環境發展出的生存模式,若是在成人以後無法從角色中走出來,也會影響到未來情感上的問題。「開心果」可能會隱藏自己真實的情緒,來取悅另一半,不去正視、處理兩人之間的問題,而「問題兒童」則會製造許多事件,吸引對方的關注。

第三項「缺乏基本信賴感」的人,因為孩童時期與養育者基本信任感的建立不周全,或是家庭互動冷漠,使他們無法獲得應有的基本信任感。這樣的情況下,他們沒辦法愛自己、接受自己,相對的,也會認為自己若不做些什麼就得不到愛。他們對人抱持著不信任感,同時也覺得自己不配得到愛。書中提到,因人性的矛盾心理,這些人在選擇交往對象的時候,會刻意尋找可以證明自己想法的對象,雖然嘴裡總抱怨著感情的痛苦,但潛意識中卻又因自己的想法得到了證實而感到安心,這就是他們為什麼總是選擇到不好的對象,卻又不願放手的原因。

書中許多看似誇張、不合理的相處模式,實際上都真實存在於這個世界中,我認為作者想傳達這些上癮症狀或對感情的處理方式並不完全是與生具來的,大多都是因為成長背景或過去的經驗所累積而成。當我們能透過書認清、覺察這樣的事實後,便能同理這些在感情中無法好好處理、面對問題的人,盡可能的包容體諒,並委婉的提點他們,若是發現自己行為與書中所描述的症狀有雷同的人,便能朝書中所建議的方向去努力,或者找尋適合自己的方式改變。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刺蝟的願望》心得

《跟任何人都可以聊得來》心得

《面對父母老去的勇氣》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