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界限》心得



在我的生活周遭,大部分的朋友都能輕易的劃分出人與人之間的界限,明白什麼該問甚麼不該問,能夠分辨什麼樣的問候是關心,並了解過多的詢問只會變成窺探他人的隱私,且可能觸及對方的傷痛之處,例如分手、家人過世、父母離異。
這些在同學、朋友、同事之間可以拿捏得當的界限,往往在面對家人的時候,因為彼此的熟悉、親近而變得模糊,造成過度的關心,或情緒勒索。在重視群體和諧的東方文化中,我們從小被灌輸許多似是而非的觀念,像是「吃虧就是占便宜」、「退一步海闊天空」、「以大局為重」等,以至於遇到衝突時,我們第一個想法就是「讓」,而非把事情溝通清楚。
然而,家庭是許多人心中最大的牽掛,不管離家多遠,總會惦記著家人們有沒有吃飽、有沒有穿暖、身體健不健康。而家庭之所以會傷人,也就在於我們捨不得看到家人傷心、失望,所以寧可自己承受,也希望對方能過得好一點,這份捨不得,是我們對家人的疼愛。但在這樣親近的關係中,我們總會不小心失去了判斷的焦距,無法劃分清楚界限,把家人的苦背負在自己身上,將忍耐視為愛的表現。
我們應該要明白,家庭最健康的互動關係,就是界限適中,這會讓人對關係有歸屬感,同時又保有個人的獨立性。必要的時候,家庭成員們能夠一起團結起來,共同面對問題、克服困難。當問題消失時,大家又能各自回到自己舒適的狀態中,不需要透過各種儀式或活動,來試探彼此的忠誠。界限清楚的人,可以自由的調配「自主」與「親密」的比例,依據不同的狀況,展現不同的程度的反應。
書中也提到,我們每個人都應該先是自己,才是別人的家人。上天安排人們成為一家人,不是為了互相折磨,而是幫助彼此成為更好的人,在相處、溝通的路上更加成熟。如果我們已經在自己所能承受的界限內盡力了,對方仍舊不滿意,付出所換回的是一次次的傷害,那麼適度的拉出一些距離,就是必要的作法。
設立界限,可能不會讓每個人都舒服或願意接受,相反的,可能會造成他人的不悅,但在面對對方迎面而來的情緒時,我們必須拿出勇氣來捍衛界限,並表達自己的立場及期望,也應明確的告訴對方自己可以接受的條件與做法,而不能只告訴對方「你不要這樣做」。界限的存在,是為了讓我們懂得尊重且傾聽自己的感受,進一步作出防範,才能夠停止當受害者的輪迴,活得自在、舒服。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刺蝟的願望》心得

《跟任何人都可以聊得來》心得

《面對父母老去的勇氣》心得